跳到中央內容區
:::
:::
活動詳情
舉辦時間

主辦單位
None
×

(測試)揭開減碳迷思:電子書真的比紙本環保嗎?從碳足跡與綠色設計拆解產業淨零關鍵

全球氣候變遷問題日益嚴峻,各界對淨零碳排與環境永續的關注不斷提升。如何在產品設計與生產過程中落實永續發展原則,同時兼顧成本與資源效率,是產業界關注的重點。TSH探碳系列課程特別邀請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林心恬副教授,從碳足跡與生命週期評估的基礎概念出發,探討其在產品碳管理中的應用,並進一步分析綠色設計如何成為企業邁向淨零綠生活的重要策略。透過案例分析與方法學介紹,提供具體可行的減碳途徑,為永續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環境影響的多元面向

在探討碳管理與綠色設計之前,我們需要先理解何謂環境影響 (environmental impact)。環境影響 (又稱環境衝擊),指的是產品在整個生命週期中,對環境造成的各種影響與破壞。

雖然碳排放與氣候變遷是當前全球關注的核心議題,但環境影響的範疇遠不止於此,還包含臭氧層破壞、土壤酸化、水資源污染、生態與人類毒性、懸浮微粒污染等多個層面。

由於不同環境影響的指標無法直接轉換或相加,需依據區域特性、政策目標與社會經濟需求的優先順序進行主觀判定。例如,在某些地區,空氣污染可能比氣候變遷更為急迫,因此當地政策可能更著重於減少懸浮微粒與廢氣排放,而非以碳減排為優先順位。

值得注意的是,環保的概念並不意味著完全沒有環境影響,因為任何產品或行為都會產生一定程度的環境衝擊。例如,某些產品雖然標榜可回收或可分解,但若其生產過程高度耗能,仍可能無法被視為真正對環境友善。

此外,我們常常將減少包裝視為環保行為,但實際上,更多的污染往往來自產品的製造階段,包括原料開採、加工與生產過程的能耗與排放。同樣的,若某些產品在使用階段耗能極高,其環境影響可能遠大於製造時期。

 

環保不等於對環境零影響,而是盡可能降低影響,從產品生命週期思考真正的永續選擇。

 


綠色循環設計的概念 

 

綠色循環設計的核心是透過延長產品壽命、促進重複使用及提高回收效率,以減少廢棄物與環境影響。首先,耐久性設計可降低產品更換頻率與資源消耗,從而減少環境負擔,並符合循環經濟的原則。其次,模組化設計使產品更易於維修與升級,允許單一零件更換而非整體報廢,進而提升產品的使用效率。

此外,易拆解與非破壞拆解設計有助於材料的有效回收,使資源得以重新投入生產體系,降低廢棄物處理的成本與技術挑戰。而單一材質設計可以簡化回收過程,提高材料再利用率,避免混合材質分離的技術困難與高昂成本。

考量產品最終的回收時,材料選擇是影響回收效率的關鍵因素。其實並非所有材料都能有效回收,即使技術上可操作,但也可能因市場價值低或回收成本高而缺乏經濟誘因。

因此,設計初期應納入「易回收性」考量,避免混合可回收與不可回收材料,以提升拆解與回收效率,減少資源浪費。回收率主要受技術與市場兩大因素影響。技術上,材料的純度及分離難度決定回收可行性;市場上,回收成本與材料價值影響回收的經濟性。

另外,輕量化與使用再生材料是綠色設計的兩個關鍵策略,許多企業在產品設計中已開始應用。

例如,蘋果公司 (Apple) 的產品中大量使用鋁金屬,為減少製程的資源消耗,近期已全數更替為100% 的再生鋁 (Apple, 2024)。透過綠色設計與循環經濟策略,蘋果產品的碳排放逐步遞減,從iPhone 6 128GB的95公斤 (Apple, 2014) 降至iPhone 16e 128GB的48公斤 (Apple, 2025)。

電子產品在不同階段對環境的影響因地區能源結構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例如,在臺灣,由於依賴火力發電,電子產品使用階段的耗電成為主要的環境影響源;而在以低碳能源為主的國家,如法國,雖然使用階段的耗電量相同,但因能源結構不同,碳排放的影響會顯著降低。

相較之下,在這些低碳能源國家,製造階段的環境影響則顯得更加突出。

關鍵字

附件

相關連結